从“天下无病可治″到“天下无方可用”——学医心得之八(修订版)
1、唐代药王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·大医精诚》中说:“世有愚者,读方三年,便谓天下无病可治;及治病三年,乃知天下无方可用。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,精勤不倦,不得道听途说,而言医道已了,深自误哉。”我从小喜爱中医,是受爷爷的影响。
2、读方三年,便谓天下无病可治,及治病三年,乃知天下无方可用。”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为当时那些一知半解、存在自满情绪的医生而提出的警语。
3、——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》 1为医者虽善于脉候,而不知察于气色者,终为未尽要妙也。——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》 1养生之道,常欲小劳。——孙思邈 世有愚者,读方三年,便谓天下无病可治;及治病三年,乃知天下无方可用。
4、世有愚者,读方三年,便谓天下无病可治;及治病三年,乃知天下无方可用。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,精勤不倦,不得道听途说,而言医道已了,深自误哉! 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。
5、——唐·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》 译文:人的生命非常重,无价可比拟,一己之力救人,一定要有道德。 古人医在心,心正药自真。今人医在手,手滥药不神。我愿天地炉,多衔扁鹊身。遍行君臣药,先从冻馁均。 ——《医人》唐代:苏拯 译文:古人的医术在于心,内心正直药自然就真。
6、没有多大工夫,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。吩咐采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,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,皇后疼痛,浑身一颤抖。不一会儿,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。唐太宗大喜,欲留孙思邈在朝执掌太医院,但他不愿在朝为官,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,并撰写《千金方》济世活人。
中华中医网的栏目设置
论著、岐黄医道、硕博论坛、教学专题、临床鉴习、中西医汇讲、针灸启学、继教课堂、护理讲堂、管理教参、实验研究、科研进展等等。
栏目自1998年6月1日开播以来,以“弘扬五千年传统医药文化,再创新世纪绿色健康潮流”为栏目宗旨,定位是“向海内外观众传播中医药文化,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,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权威健康资讯的服务栏目”,以典雅、新鲜生动的中国气息与中国韵味等特特色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。
主要设有论著、临证经验、标准与规范、专题讲座、继续教育、述评、综述、会议述要、研究报告、临床报道、读者·作者·编者、信息窗等栏目,题材灵活多变,内容翔实可信。
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,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,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。
读医案学中医.中医是怎么看病的
1、首先要看病人是不是有神。有神为眼睛明亮, 神志清楚, 语言流畅, 反应灵敏;无神为目光晦暗, 表情呆滞, 反应迟钝, 语无伦次。局部的望诊, 主要是望舌, 舌的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, 望舌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。
2、一般来说中医看病的话,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4诊合参。首先要辨明疾病的性质,然后再对症的开一些中药。中医治疗感冒,把脉,看舌苔,摸摸脑袋手背,问问咳嗽有痰无痰,痰什么颜色,听听咳嗽声音就知道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。
3、高血压:中医以调理气血、平衡阴阳为治疗基本思路,因此可以缓解血压升高的症状,减少药物依赖。 骨质疏松:中医药材中有许多可以增加骨密度的成分,加上按摩和饮食疗法,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。
4、中医看病,主要是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,来收集病人的资料,然后综合判断分析、辨明证型,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处方用药。
桂枝加附子汤方证体会
用桂枝汤加黄芪、白术各10克善后痊愈。按语:桂枝加附子汤原本是治疗“漏汗”的,《伤寒论》说:“太阳病,发汗,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”。可见,漏汗的产生是由于发汗太过,阳气不能固摄津液,导致津液外泄。
太阳病发汗,逐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危及难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本来这个阳气虚的人一出汗就会产生脱阳的状态。桂枝加附子汤是表阳虚,真正里阳虚用真武汤。2,表阳虚的人感冒吃了桂枝附子汤后狂汗不止,躺着在那也能冒冷汗。阳虚的人和桂枝汤就能让他脱阳。
桂枝附子汤 【来源】《伤寒论)。 【组成】桂枝12克(去皮)附子15克(炮,去皮)生姜9克(切)大枣12枚(擘)甘草6克(炙) 【用法】上药五味,以水1800毫升,煮取600毫升,去滓,分三次温服。 【功用】祛风除湿,温经散寒。
太阳病,下之后,其人恶寒者。若微恶寒者,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。可以治疗:胸闷、胸绞痛,冠心病,只要主症符合天黑了会发作,或者天冷了会发作,或者冬天会发作 (一)一般需要用到附子的时候,多半脉是比较微弱而无力的,因为桂枝汤去芍药代表能量往里掉了,所以脉应该比较虚弱。
这个方剂是由桂枝、芍药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、炮附子组成的,也有一个方剂和它差不多,桂枝附子汤,是治疗风湿的,这个方没有芍药,所以要看清楚哦。容易出汗的人体质一般都是寒性体质了,和多吃生菜水果喝酒多等也有关系。
这一条是接上一条说的,在“脉促胸满”的基础上又多了个“微寒”的证。“微寒”的意思应该是脉微恶寒,而不是微微恶寒。说明已经陷入阴症,于是加了炮附子。炮附子不单是虚汗可加,一切阴症都可以加。
中医心得体会
1、中医心得体会(一) 众所周知,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,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,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,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。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,各有优势和特点。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、高超的外科手术、复杂的器官移植、先进的抢救手段等。
2、广东是中医药强省,中医氛围好,群众信赖中医,在中医药宣传、对外交流、教学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。
3、跟师心得(一)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,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,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,使学习完全理论化,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。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,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。
4、你好,这里有篇范文:这学期有幸选到了XXX老师的《中医药膳食疗法》课程,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;另一方面,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,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、实用、真实、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。
5、中医自学的粗浅心得体会,我已写过七篇文章发表在平台。这篇文章,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心得,也就是自己对药王孙思邈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学医方法的体会。我认为药王所言,正言中世人学医的心态及误区,即“急于求成,重术轻理”。 药王说:“世有愚者,读方三年,便谓天下无病可治。
6、中医护理学习心得体会1 我于20xx年3月9日至13日参加了中医护理培训学习,学习期间,我们从中医相关基础理论到操作实践进行了强化学习。这期学习班起点高、模式新颖、效果良好。
对中医医案学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
1、医疗效果不理解。中医疗法的效果: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这两个方面,这也是相对于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。整体上它就有所疏缺。中医的整体观主要包括天人合一,天人合一是说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气候环境息息相关,人体脏腑系统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,这样我们就理解了。
2、现代中医使用西医的病名,原因在于:一是考虑名称统一;二是考虑西医的病名是一一对应的,中医病名就不一定,比如中医的眩晕就包含西医的高、低血压,为了学医者方便而主动靠近西医病名。可是那些业余批判大师根本不知道来由,不是从专业角度出发批判而是无能地玩弄文字游戏,以遮掩自己对医学的无知。
3、有很多人学中医认为学中医要很长很长的时间,如果纯靠自学,从伤寒金匮入手,不走弯路,学会应用伤寒金匮中的方剂来做医案,努力一下,半年时间完全足以!关键是要抛弃掉中医很神秘的意识,经方很简单,直接照着原文用,反复的阅读,反复的记忆,直到机械化出方子就OK了。
转载请注明:云顶国际·(中国)唯一官方网站 » 感悟评价 » 医案心得中华中医网,医案分享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